恒盛平台=对话刘大铭:带着13颗钢钉,立于命运之上
恒盛平台刘大铭,这个31岁的男人,身高1.4米,体重只有20多公斤,终身坐在轮椅上——如果想象不出他的样子,就想想霍金。
刘大铭当然不是霍金,只是从外表,从生活方式上看,二人有相似之处。但刘大铭就是刘大铭。
霍金证明了广义相对论,提出黑洞理论,研究宇宙起源。
恒盛平台刘大铭在儿童时期历经9次骨折,11次手术,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医生判断他活不过12岁,但刘大铭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还在18岁那年接受了一个成功率只有40%的手术。
在10个半小时的手术中,刘大铭体内被打进了13颗螺钉,两根金属杆,扭曲的脊椎被一点点矫正。如今,刘大铭30岁。
手术之后,刘大铭出书,去英国读大学,和董宇辉在直播间侃侃而谈,被俞敏洪投资,创业成立自己的公司。
刘大铭的经历,比霍金更接近一个普通人的奋斗旅程。但为了“像普通人”,没人知道刘大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在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中,我和邱彬彬(与刘大铭同为福布斯U30)试图弄清楚刘大铭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
是反思吗?刘大铭说,自己在大学读过一本书,达利欧的《原则》。里面有句话说“痛苦+反思=成长”。有人的生活经历很“负面”,但有很好的反思,就有意义;但如果经历了很多痛苦和挫折,但没有从中获得反思和经验,那么这种痛苦即使再重复,也没有意义。
是乐观吗?刘大铭说,痛苦无法磨灭,无论内心多么积极,外界如何安慰,都无法短时间内消化痛苦;但可以试着换一个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比如,自己被限制在轮椅上,但这种局限也造就了非凡的专注力。
是坚韧吗?刘大铭告诉董宇辉三个关键词“自强、坚韧与可能性”,他几乎一直在与病魔作抗争,从生理上,到心理上。刘大铭初中时做腿部手术,从胸口到脚踝都打了石膏,整个人像木乃伊一样,躺了180多天。
后来,我在他的微信签名找到了答案:
「One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过任何一种生活。
「WHY」与「HOW」两个单词,被刘大铭用「大写」重点标注了。
如果「WHY」是他注定的命运,那么「HOW」就是他的抗争。
如果「WHY」是“瓷娃娃”罕见症,那么「HOW」就是一次次手术,以及打进他身体内的13颗钢钉。
如果「WHY」是无法像普通人一样读书、生活,那么「HOW」就是连续八个月给英国女王、英国首相和英国内政部部长写信,最终被曼彻斯特大学录取。
刘大铭对俞敏洪说:“为why而live,你就almost any how 都可以去bear。”
“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相信——我想,这是刘大铭身上最动人的地方。
对某项事物怀有着强烈的、坚定不移的相信。
刘大铭相信真情可以打动人。他给俞敏洪写了一封2585字的诚挚的信,俞敏洪回复他“被深深的感动”,看完了他的自传,并且投资了他的事业。
在此之前,他给全世界脊椎领域最好的医学专家写邮件,通过手术救了自己的命。他给英国女王写信,成为“第一个,但不是最后一个”从英国大学毕业的坐在轮椅上的留学生。
刘大铭相信生命不应当被死亡所限制。在给俞敏洪的信里,他引用了罗曼罗兰给托尔斯泰的信:“我相信,世俗生活,实际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因为它以死亡而告终。只有当我们消灭死亡时,生活才能美好。”
“生活的实际意义,是要彻底放弃活着的人的利己主义的干扰,使我们懂得生活的有机内容。在唯一的统一体中,我们过着唯一的生活。把我们生活融合在共同生活之中,来战胜死亡吧。”
刘大铭相信理性、数字和逻辑,相信自立是接纳并克服自身与生俱来的缺陷与痛苦。刘大铭并不想做纯粹的文学青年,他担心一直从事文学创作,会忽视生活中理性和有意义的一面。
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他不断调整自己,认识自己,学会接纳一切不愿意接纳的。刘大铭回答俞敏洪创业感悟:“很多人说它(创业)是一个认识行业的过程,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你需要根据事情的进展去调整你一开始以为正确的做法,你必须去面对那些在自己身上最不愿意接纳或者你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说过的话,你会做出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会做出的决策,你会承认自己从来都不会承认的错误,然后你也会接受自己从来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就是这一些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会在你去推进创业的过程中集中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从不愿意到愿意去接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刘大铭相信“相信”的力量。他对“上帝关上一扇门,但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的解读与别人不一样。
刘大铭认为:“命运在关门的同时,它也会关窗。当关门、关窗发生的时候,你只有自己心中相信那一束光的存在,你才能找到通往房子之外的路。它可能不是通过门,也不是通过窗,它就是恰好通过你内心的激情和对这个房子之外东西的无条件的向往和信念,让你到达一个点。”
在《命运之上》这本自传,或者央视的报道里,可以了解刘大铭详细的人生经历。但本文想探讨的不是经历,而更关注这些经历的背后,是怎样一个具体的人,以及他用怎样的相信,去跟疾病、痛苦和命运所抗争。
以下,是EMBA及《商界》杂志与刘大铭的对话实录(有删节),如果你也怀有某种相信,请Belief:
关于事业:更关注量化的事情
Q:跟你对话,就像跟电影中的人物对话。您之前有三个愿望:分别是“成功的手术”、“出一本传记”以及“读大学”。目前这三个愿望都已经实现了。接下来新的愿望是什么?
刘大铭:将我所经营的企业做好,实现「自利」和「利他」的心愿。
我们目前是通过“内容”和“电商”,推动罕见病手术和心理教育的社会企业。主要做三件事:
一是电商直播,利润部分会捐赠给专项基金“与刘大铭一起关注罕见病”,帮助更多未成年患者手术。
二是心理教育,电商利润的一部分也会投入到心理教育的研发中,希望围绕不同年龄段的关键问题,提供心理学内容的解决方案。
三是注重公司的日常开支和利润分配。
围绕「利他」的核心原则,将企业经营好,关注身心健康,让生命更美好。
我之前的愿望是「自立」,30岁后的愿望是「利他」,主要方式就是创业,把创业企业经营好。
Q:“将健康心态和理念传递给更多人”,这是创业的目标吗?
刘大铭:我们在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老师的支持下做公益电商,将收入的一部分捐赠给罕见病专项基金,帮助与我相同的小朋友们完成手术。
我们通过电商赚钱,电商需要通过制作优质内容产生流量,为大家销售优质产品。我们更加注重量化这个事情,“向他人传达积极阳光的心态”,这个事情无法量化。
因为我们通常会将利润的10%拿出来进行捐赠,所以更关注今年在公益专项基金中捐赠了多少钱。
关于教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他的孩子很少不健康
Q:您刚提到的“心理教育”,主要目标客群是怎样的?
刘大铭:我们的主要客群并非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长。因为导致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都是家长。
一个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家长,他的孩子很少心理不健康。
Q:“鸡娃”是否也归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刘大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比如,将自身的期望和焦虑传达给孩子,过度的控制,不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和想法等等。
Q: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在竞争激烈的“中考政策”中(注:中考后学生按50%的比例进行分流,一半学生考入高中,另一半学生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如果不“鸡娃”,孩子怎么才能考出好成绩呢?这很可能决定孩子以后从事的工作是蓝领还是白领。
刘大铭:昨晚我也向李永乐老师(注:清华北大双料学霸)请教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的想法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和成长阶段都不同。”
有些孩子的天赋在“考试”。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需要的是“能有效重复正确答案的人”,既又能够完成正确答案,又能多次重复(完成正确答案)。
在这种模式下,一部分孩子的性格非常适合,而另一部分可能就会稍显吃力。那些天赋不在“考试”的孩子,可能在其他地方。
另外就是,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阶段都不同。比方说,我周围有很多人,他们在读书阶段并不“卓越”,但是在工作场景中表现非常好。还有一些人,本科教育阶段表现平平,但是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因此在硕士和博士阶段表现会越来越好。
昨晚,李永乐老师提到他的一个朋友,现在是一位非常厉害的数学家。他小时候不喜欢学习数学,一到学习数学课就睡觉,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到了大学时,开始喜欢数学并沉迷其中,最终成为一位知名的数学家。
所以鸡娃与否并非“悖论”,而是每个家长要有效识别孩子究竟擅长做什么。
如果让擅长a的孩子做b,这种强迫并没什么用。强迫或许可以短暂的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但很难让他达到“优秀”和“卓越”,这些与你给他的压力和期望无关。
换言之,你无论怎么“压榨”孩子,都不能让“一个不擅长考试的人”考上清北。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有些孩子很小早慧,有些可能到了高中,甚至大学,都还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
作为家长,首先要识别孩子的天赋,其次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然后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都给他提供有效的支持就好。
在孩子小学到初中这个阶段,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养成他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动力」,而不是特别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名次。
Q:你也会这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吗,不要求一定有好成绩。
刘大铭:是的,因为我现在还没有孩子。如果有的话,我会在孩子还小的阶段,帮助他养成好习惯,保护他的好奇心,激发他对一些事情的探索欲,以及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
我并不认为他在小时候,一、二年级能考得非常高的分数,在班里不掉出前三,对他来说是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关于反思:人总会在某个时间长大
Q:你在17岁时就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书籍,你为何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并且充满热情去推动自己实现愿望?
刘大铭:首先,我的成长经历与大多人都不同。我在18岁前经历9次骨折和11次手术,长期与疾病抗争,我的成长经历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其次,我在17岁之前,有三位专家判定我活不过三年。因此,我自己写了手术的可执行方案,翻译病历并向全球的医院投递求救信,最终通过10.5小时脊椎重建手术才活了下来。
我想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他们可能从来都没有过从死到拯救自己的特别经历。在这种特殊经历下,我特别想记录自己,所以就有了这本书《命运之上》。
Q:这种经历稀缺但痛苦,经历成就了现在的你。
刘大铭:我认为每个人的经历都具有意义,关键不在于你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能够用正确的方式从你的经历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这非常重要。
我在大学时读过一本书,达利欧写的《原则》,这本书里有一句话:
痛苦+反思=成长。
大部分人可能会有痛苦,但是没有反思;还有人虽然有负面的生活经历,但是有很好的反思,那么就有意义。
换言之,如果你经历了很多痛苦和挫折,但仍然没有从中获得反思和经验;那么这种痛苦即使再重复,对你而言也没有意义。
我认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宝贵财富,关键不在于经历本身,而在于解读经历的方式。
Q:对于那些不断遭遇痛苦却没有反思的人,是思维方式问题,还是缺乏科学的方法?
刘大铭:我认为这分为“先天”和“后天”。
有些“先天”的人比较擅长思考问题,例如思考自己不好经历的原因,思考为何某些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会努力寻找规律,并向周围的人请教,或者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得灵感和见解。
有些“后天”的人可能会慢热一些,钝感一些,需要通过极大的“激发”或某个重大的“创伤”才能引发他们进行反思。
我不认为这是方法论的问题,它可能与人的性格、周围环境有很大原因。
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经常会问我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很有启发作用。例如父亲会问我“上学的意义”以及“我为什么要去上学”。
从小在经常被提问的环境下长大,这可能引发了我的“反思”。
Q:放弃住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每个人命运都不同,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反思,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刘大铭:每个人的反思方式也不同。
有些人通过经历、阅读反思,有些人独自反思。无论如何,人总会在某个时间点长大。
关于痛苦:痛苦无法被磨灭,但可以换一个视角
Q:你曾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心理学,有一部电影叫做《海边的曼彻斯特》,是讲述痛苦的。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也有很多人因为失业、因为35岁年龄危机,因为生活变故等各种原因,也过得很痛苦。你能否给大家一些建议?
刘大铭:我能给的最大建议就是:有些痛苦无法消除和磨灭,例如亲人离世、身体缺陷以及在重大人生转折上未达成的目标,甚至遭遇来自他人的背叛和恶意。
我认为:无论我们的内心如何积极或者外界如何安慰我们,这些痛苦都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创伤的痛苦本身,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看待这件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基于另一个视角去观察痛苦本身。
对我而言,坐在轮椅上终身需要被人照顾是一件任何人都不能想象或者十分沮丧的事情。
自从我小时候有意识以来,我一直认为活动受限,能够更加专注的学习看书,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尽管别人仍然认为我长期在一个地方无法独立移动会有一些痛苦,但是我认为这是我的优势。大部分人会因为各种干扰而分心,我却可以因为物理空间的局限带来精神上的聚精会神。
实际上,别人的意见和我个人的感受都没有任何错误,他只是用另一个视角审视了你的生活,需要别人来照顾这件事情,但是它所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用我的视角,我可以聚焦我的注意力,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而在别人的视角里,因为人人都可以自由的行动,所以整天需要思考痛苦本身,我却不能让这件事情听起来就让人非常着急和沮丧。因此我认为这仍然是一个视角的问题。
Q:换一个视角就是完全不同的心态。
刘大铭:我认为应该从多个视角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尽可能用积极和正向的方式解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在「宏观不幸」中寻找「微观幸运」。
关于至暗时刻:解决与生俱来的问题和矛盾,这是人活着的意义
Q:在你的人生中,有哪些「至暗时刻」?
刘大铭:我的至暗时刻可能会比较多。
我初中时做过腿部手术,从胸口到脚踝都打了石膏,整个人像木乃伊一样,只有头能转,然后躺了180多天。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非常痛苦,首先是生理上的问题,其次是心理上的问题,最后在社会意义上你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你一直非常努力的读书,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参加考试和升学,而你只能停留在那个年纪,永远与大家告别。这一切并非因为你做错什么,而是你本身就是这样,所以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不得不接受这件事情。
我在大学时非常艰难,中国的残障人士总数为8,700万,而英国的总人口仅为6,600万。自高考恢复以来,我们进入的两所最好的院校,清华和北大的同学历史不到100人,世界前50只有我一个人。因此当时英国不允许我带领一个陪同我的人去,虽然他们可以给我签证,但是不会给陪同我读书的人签证,这相当于变相拒签我。
我们尝试了许多办法都未能成功,在公益律师的协助下,通读了英国移民法,并给英国女王、首相和内政部部长写信,最终特批了一个签证。
外交部总领馆出席我的毕业典礼,他们提到8700万之一的突破。他们问我有何感受,我说我是第一个,不会是最后一个。虽然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激动人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非常艰难。
这里面还有很多不能讲的事情,例如政府的协调,例如在法律意义上,因为没有先例,所以很难被突破。在现实意义上,你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参加过中国高考和英国高考,现在你的同学都在清华、北大以及世界最好的学校读书,你是一个失学者,这一切并非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本来就是你,所以当时会感觉非常无助。
Q:你是如何释然的?
大铭:这是我后面提出的自立精神的核心,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解决自身与生俱来的问题和矛盾,这是人活着的意义之一。